1发动机工艺
(1)日本车发动机,大部分是一次性设计,由于日本人的精明(也可以叫吝啬),发动机的很多零件在设计和制造上有很大不同,比如表面硬化处理,日本人只处理表面一层,让其很坚硬、耐磨,在设计寿命中几乎可以不出问题,可一旦表面硬化层磨掉,里边基本等于豆腐,更换又十分昂贵,日本车的设计理念就是一次性使用,用到完蛋就扔,不去修。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材料,加快更新换代频率,与日本人的文化、国情和一贯作风相吻合,也是一种占领时常的策略。
(2 )而欧洲车,以德国车为例,在零件硬化方面还是沿用以前的粹火工艺,就是把工件全面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后放如需要的介质中降温,靠金属本身的收缩来提高硬度。当然,他们也采用更新的表面硬化处理,但相对来说用料更讲究一些,做工也更扎实一些。可以说欧洲车更趋向把性能和耐用作为卖点。
(3)美国车在发动机上和欧洲、日本相比不是很在意,因为美国的文化关系,曾经的二战导致美国一越成为世界强国,当时普遍靠提高排量来增加动力,增加动力的目的是提高舒适性,而在耐久及能耗方面因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并不很在意。所以美国车多宽大舒适。
2 技术更新速度不同
日本车和德国车注重发动机技术的创新,日本车重点关注气门技术vvt,viec,vis可变进气歧管技术。气门技术很重要,直接与换挡时机,扭矩,功率有关。只有气门可变,才能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持续输出一定的扭矩和功率。如果气门不可变,就不能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持续输出一定的扭矩和功率。所以很多德国车宣称,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持续输出一定的扭矩和功率。是假的。
德国车注重直喷和增压技术,各有高招。
esp,dsg,tsi,6 速箱这些不过是一些技术的专业名词缩写,不是神车独创的什么宇宙技术好不好,特别是那个分层燃烧,国产的油品质量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根本不是欧洲的分层稀薄燃烧,去看看欧洲的引擎配置吧,何况这个技术本田再上世纪80年代就用在CIVIC上了,波箱技术都用cvt无极变速了,还要什么双离合dsg,其实本来就是差不多的技术,叫法不同而已。况且日产三菱等车早就把dsg用在旗下车型上了,比如三菱的EVO上几代就是了,记住神车什么技术更新车款改款都要比日系慢的,看到日系什么车型好卖了赶紧凑各出来,比如紧凑SUV人家都几代了.
美国车不注重发动机技术,只是后来的石油危急和经济危急还有面临国外汽车业的竞争才不得不开始发展发动机技术。
3 密封和精密度
欧洲车、美国车普遍在密封和精密度方面不如日本车,所以平时要主意检查工作状况,到期需更换的部件一定要立刻更换,有细微瑕疵的部件有可能的情况下也要马上更换,往往一个小零件的损坏会导致其它重要零件报废。
4 提速不同
德法1.8升排量及以下A级和AO级家用轿车低档提速大多较同排量日系车慢,这既非电子油门滞后效应,更非发动机低转速动力小所致! 307也好GOLF也罢,两车都是典型的欧洲家用名车,其1.6升车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低速提速慢,这样做是出于低速发动机动力输出最大化考量设计的,两车将变速器在1/2挡的变速比设置较大,这样做虽然起步提速慢了些,但在爬陡坡或满载情况下起步发动机扭拒和功率输出达到最大化,这是非常实用的设计。3挡以上则变速比不再大,提速变得明显加快(有力),因此,中高速极富驾驶乐趣。
出于省油考虑,日本车不仅设计较轻(设计载重能力也比欧洲车小不少),而且1/2 挡变速比设置比欧洲车要小(同样车速下对应的发动机转速要比欧洲车低至少600转/分!)轻载起步提速显得比欧洲车快(给人有力的假相,但是请注意:这是轻载下的表现,重载起步或爬陡坡的话其阳痿就露馅了),由于变速比设置小,中高速度对应发动机转速也较低,因此,日系车往往弄巧成拙,中高速无法达到扭拒功率最大化,加速力不从心也就不足为怪了。
家用车起步提速实在没必要太快(除非赛车),而中高速提速快才更重要,因为,如果中高速提速力不从心的话,行车既不安全(超车若不能果断完成的话,危险性会大增)也缺乏驾驶乐趣。
5生产车得理念和目的不同
欧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横贯欧洲不能有问题。美国人想的是我从美国的东海岸开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国人责问为什么使两年以后哪哪都是毛病时,是这么说的:“日本国土太小,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车上,一年也就跑一万公里。谁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万公里!日本人开3年就换车了,你非得开15年,你怨谁?”
欧美人发明汽车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无到有的想象、钻研。日本人学做汽车是为了赚钱。所以他把别人有的拿过来琢磨怎么做的更便宜!日本车打入美洲市场是在源紧张油价上涨的70年代。——他最省油。大家知道车怎么能省油么?——车轻!(风阻系数并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为风阻系数的作用是与速度有关的。)为什么在日本车迅速占领市场的时候,欧美人(特别是德国人!)却不生产同样省油的廉价车与其竞争呢?是因为他们作汽车的目的不一样!日本人可以做到质量好,但他还没有能力做到品质好。日本人做汽车的初衷是因为这是一个大的赚钱的产业。他现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车企业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为第一代的企业已经在前赴后继的冲击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伤亡殆尽了。(当时日本没有什么汽车消费市场,他做车就是为了出口)当时的美国甚至出过专门针对日本车的笑话集。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懂得了质量的概念。并且它也做到了这一点——它可以让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围内挑不出毛病。而这一切是源于他对欧洲人对汽车品质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现在日本车在欧洲仍然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再举个相对专业的例子,两种车都宣称有ABS系统,德国车通常是连带着EBD的。而日本车在更贵一些的车型上会标着ABS+EBD!就是同样的ABS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也是相差很大的。但这并不影响日本车的质量–因为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能察觉。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遇到极限情况。而一旦遇倒这种极限情况将是致命的!
德国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想的是把钢板换成铝合金,这一下成本高得吓人!日本人在想让汽车轻的时候直接把2个厚的钢板换成0.8的。结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国人和日本人同时卖羽绒服200元一件。日本人把羽绒掏出来一半卖180。德国人为了和他拼价格想办法决定少做俩口袋也卖180。中国买主比较以后说:“ 德国人的又重又笨还少俩口袋。日本人的又轻又漂亮,多这俩口袋多有用!”本人决不是危言耸听,准备买车的朋友仔细对照一下他们的减配置明细就可以发现我说的绝对是真实的。这就是品质和质量的差别,只有当你三九天的午夜露宿街头时才会体会到,而此时再明白已经太晚了
就是同样的ABS在极限状态下的表现也是相差很大的。但这并不影响日本车的质量——因为绝大多数使用者并不能察觉。毕竟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遇到极限情况。而一旦遇倒这种极限情况将是致命的!
6 安全性问题处理办法不同
德国人想的是要把发动机室做坚固,以确保在可能出现的事故中尽量把车的损失减少到最小。而为了人的安全要把驾驶室造的更坚固,以确保在车的损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还能保证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把驾驶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证发动机室比驾驶室更不结实就行——这样就不至于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试验能过关)。
而这两辆车带给人的直接区别是:日本车每百公里省1-2个油,每开出一万公里,日本车少花几百块油钱——前提是别有事故,因为一有事故,日本车用于修车甚至换车的综合费用要比德国车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国车的一个保险杠是日本车的几倍,德国车需要换保险杠的时候,换成是日本车可能已经报废了!)
想一想你买车花了多少钱,你每年能开多少万公里,你就知道省这点油钱对你有没有意义!而多花这点油钱对你有多大的好处!
人要学会自爱,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为了保护自己的森林资源,一定要从中国进口一次性筷子一样。日本人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是尤其不会在乎你中国人的死活的!
二 车商车系
1通用
(1)汽通用的优势很明显。
首先是政策集中,相对于国内其他外资汽车公司而言,通用之与一家公司合资的汽车公司,
哪怕是五菱汽车,也是借上海通用的途径实现的。因此,通用的市场反馈速度是全国最快的。
通用推出的车型,有成功,有失败,但是成功的车型能够很快的占领大部分市场,失败车型
又能够很快消化成本,转产其他车型,这不能不说是通用具有高超的营销能力。
其次,本土化充分。从车型开发到管理层,通用从一开始本土化实现比较好,这样可以大大
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当其他车厂忙于控制成本的同时,通用在成本上具有相当大的先发优
势;通用的车型,在车迷中的口碑都一般,但是在市场上销售却比较好。
(2)通用的劣势是,
首先,在车型多元化的同时,缺少精品车型来提升企业形象。通用的车型太多了,但是大多
技术数来自已经被并购的韩国大宇,这些车型的设计水平和内资价值都不能与日欧厂商的一
些精品车型相比,当中国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消费者开始追求品牌价值的时候,通用的这
种做法,可能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其次,母公司的走弱。由于劳资原因,通用的母公司美国通用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都遇到了
巨大的困难,导致其不得不通过出售一些子公司和改变一些战略投资来挽救母公司,这种现
象已经影响到了上海通用,甚至逼走了上海通用的总裁,由于上海通用的本土化战略很成功,
改变这种战略是相当危险的。再次,奢侈的企业文化2高成本3没有技术创新。
(3)代表车型凯越,
别看挂了一个别克商标,其实他是韩国大宇Nubira,装的是澳大利亚-霍顿的发动机,而且大部分司机普遍反映废油,而且新凯越只是把前脸大灯跟尾灯换了,属于拉皮手术。凯越的保有量也很大,外观也可以,空间也可以,挂别克商标很有面子。
2. 大众
(1)南北大众
大众在世界上属于一流车厂,但是不属于顶级公司。按照规模而言,低于通用、福特、戴克和丰田;按照品牌价值而言,也不是奔驰、宝马等传统高档品牌的对手。
由于德国的特殊情况以及出身宝马前总裁的毕瑞德的个人追求,大众已经开始远远走离了“很多人的车”其德文名称的真正含义,而走向了高端、奢侈之路。因此,帕萨特开始渐渐地和宝马5叫劲,捷达一上市就拿宝马3作参照物,还有一个辉腾,一方面说自己属于内敛的富翁,另一方面不忘了在各项配置上超越双B。虽然说,大众的这种做法在德国市场还算过得去,但是在世界范围内,却受到了冷遇。我们也可以理解大众,因为立足于德国而言,追求高端是对的,因为大众无法承受低附加值和昂贵的劳动力之间的价差。
回过头来看大众中国,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大众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南北大众也是泾渭分明,代表着不同利益集团。这使得大众苦不堪言,两个合资公司,两套管理班子,两套营销渠道,两个品牌开发渠道,天哪!这要浪费多少资源,这要有多少内讧!!这是大众的最大的劣势。
其次,大众的产品线并不丰富,主流车型里面从GOL、FOX到POLO到GOLF(JETTA)到PASSAT屈指可数,TOURAN和TOURAG虽然好,但是在中国不符合国情,这和通用、丰田动辄十几个车型,6、7个品牌相比劣势很大。
第三,很关键的一点,长期以来大众并不重视中国这头CASH COW。长期以来,在中国的利润,弥补了大众全球的疲软,2003年中国利润甚至占到了大众全球的80%,虽然大众一再强调这是由于A5,B6,C6等车型的开发费用占了大多数成本,但是中国CASH COW受到的关注确是相当少的。新车型在中国市场的推出总是比别人晚了至少一代,大众渐渐发现,想通过宝来、POLO再次创造桑塔纳、捷达的奇迹已经不可能。因此,老捷达,桑塔纳至今是大众的中国主力,这种现象并不是大众想看到的,但是他又有什么办法呢?如果停产这两款曾曾祖父型车型,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会被腰斩!
上海大众,现在很难说上海大众当初放弃B6是错还是对,因为这是个恶性循环。高技术转让费=高车价=低销量=高成本=低利润,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德国大众不得不索取更高的技术转让费,恶性循环又开始了。但是上海大众的战略转型似乎还有一丝起色,那就是本土化,不渣干已有平台的每一滴油,誓不罢休。因此才会有领驭和POLO GP。从领驭的销售而言,似乎是成功的,但是长远来看,如果在技术和车型上得不到突破,这种发展又是不可持续的。
一汽大众,我坦言一汽大众是我最看不起的车厂。手中握有一大堆经典车型,却从来没有真正领导过市场,还要不计成本争夺车型,有意地使得自己和上海大众的日子都不好过。要了奥迪,要了高尔夫就算了,居然还要帕萨特B6,大哥,你省省吧。这种做法其实是浪费上海大众的广告投资,一般消费者谁分得清B5,B6的?到时候大声一喊,我的B6比你B5先进,痛快是痛快,但是无意中在损害大众集团的整体利益。官僚化、错误的营销,对市场反应的冷淡,使得一汽大众还有很多苦要吃。前期不计成本的索要车型,已经体现在速藤(JETTA a5)的天价上了,一汽大众似乎也陷入了一个成本怪圈,好车型=高成本=高价=低销量。
如果真正整合两个大众绝对是德国大众的烦恼,其实也许当初有了上海大众后根本就不应该有一汽大众。
(2)代表车型
除了波罗1.4跟1.6发动机与世界同步以外(现在的朗逸1.6用的是波罗发动机),其他的车型,用的1.6、1.8、2.0全都是2气门的老式发动机,属于淘汰类型,在中国普遍是因为中国特色吧,2气门发动机低转速提速有劲,但噪音大,中高燃烧不充分、震动大、速加速性能不好。而4气门发动机,低转速提速相对慢一些,但中高速加速性能好,噪音小。
大众的发动机的缸壁是网状表面,本意是减少磨擦,是好技术,但是容易导致机油进入燃烧室从而烧机油。很明显,短时间烧机油问题不大,车还有劲。长时间容易导致积碳,拉缸,淹嘴子,尾气不达标,伤三元催化器。
esp,dsg,tsi,6 速箱这些不过是一些技术的专业名词缩写,不是神车独创的什么宇宙技术好不好,特别是那个分层燃烧,国产的油品质量根本达不到要求,所以根本不是欧洲的分层稀薄燃烧,去看看欧洲的引擎配置吧,何况这个技术本田再上世纪80年代就用在CIVIC上了,波箱技术都用cvt无极变速了,还要什么双离合dsg,其实本来就是差不多的技术,叫法不同而已。况且日产三菱等车早就把dsg用在旗下车型上了,比如三菱的EVO上几代就是了,记住神车什么技术更新车款改款都要比日系慢的,看到日系什么车型好卖了赶紧凑各出来,比如紧凑SUV人家都几代了
桑塔纳跟捷达,这两个80后的大爷,岁数太大了,年轻人不考虑。要是准备在农村用、或当出租车用倒是推荐,这两种车车型太老,80年代的技术,密封不好、噪音大,捷达的内部空间小,还有这两种车现在的质量确实不如以前了。说实话,象捷达、普桑都是德国鬼子拿来忽悠中国人的,拿七十年代已经被淘汰的车型到中国来赚钱。捷达是73、4年的车型,普桑是72年的车型,早就被他们自己淘汰后又拿到中国来骗中国不知情的,就连帕萨特也是大众在巴西没打开的车型又到中国来忽悠了,如果真的好他们自己怎么不生产销售了?之所以在中国销售好,并不是因为这车有多好,而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还不富裕,购买力不行,买得起、养得起好车的人太少了,很多人只能买捷达普桑了!此外销售好,只是作出租车用。在私家车中保有量很少。
3本田、丰田
(1)实话实说,本田和丰田绝对是汽车市场的成功者,两者的几乎每一款车型,都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这和日本人市场敏感度和精细化管理十分不开的。
(2)本田、丰田又具有相当高超的协调能力,当大众为了南北大众如何协调苦恼的时候,本田、丰田却能够在众多合资对象中左右逢源,而且日本人对于合资厂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本田从摩托车开始就开始试探中国市场,1998年的广州本田雅阁上市可谓“十年磨一剑”。
(3)日本人营销玩得很好,第一个在中国市场搞饥饿营销,第一个实现全球同步换代车型,定价上,总能够比对手低一点。本田的车型比较均衡,没有特别差的或者特别不适合中国市场的,因此仅仅靠雅阁、飞渡就支撑起了中国市场,接着的civic,accura等等,每一部都是炸弹,靠着稳定的质量步步为营,使得大众等欧洲厂商心惊肉跳。
(4)丰田是很可恶的小鬼子的代表。80年代初,当中国邀请丰田参加中国汽车产业的开发的时候,丰田一口气拒绝,给大众吃了 20年的免费肉包子。后来当发现自己不合算的时候,马上调整策略,把几乎所有成功的车型都扔了过来。花冠、皇冠、锐志、佳美、普瑞斯、霸道……这些车型设计和外形都让中国消费者难以抗拒。丰田的成本控制很好,压力很小;在合资公司的控制力很充分,市场反应快。车型太多了,可以慢慢的和通用、大众玩。无论是玩降价和玩花样,丰田都有优势。
(5)最后不得不说下日本人的劣势,就是日本血缘。中国人和日本人原本在20世纪70、80年代有过一段互相比较信任的蜜月期,我个人也很希望,这种情况能延续下去。但是日本对于中国人民感情的漠视,对于侵华史实的否认,尤其是最高领导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参拜甲级战犯以及出言不逊,已经挑起了中国人很大的敌视心理。日本车虽然说在中国卖得很好,但是实话实说,原本可以卖得更好的,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们没有做到这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受到过良好精英教育的中国青年开始具有购买能力,他们具有判断能力和强烈的民族意识,势必产生很大的抵制思想。
(6)代表车型飞度。
飞度,这辆车跑起来,底盘的噪音跟发动机的噪音太大,铁皮太薄,车身太轻。三厢飞度也就是思迪(最新的叫锋范)比例不协调,很难看,两厢飞度很时尚,不过适合女孩开,飞度的优势是外观时尚,省油。
还有就是日本车15万以下的,没有后防撞钢梁 ,怕追尾,亲眼目睹一辆尼桑轩逸,被追尾,三厢变成两厢。
4 其他欧美车
(1)法国车 是最糊弄人的车,只注重外形。不过,凯旋,408,c4,真漂亮。
(2)瑞典车 就不说了,就剩安全性了,贼贵。s40,国内卖30多万,国外卖2万多美元,欺负中国人吗。
(3)意大利的车 心儿和工艺都不错,要是有法国车的外形就好了。
5 现代
韩国人是精明的、具有吃苦精神和开拓能力的,因此虽然差不多和一汽、上汽同时间起步,现代汽车已经是世界主要车厂,但是一汽和上汽甚至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车间 。
(1)韩国人的优势在于性价比。
三大代表汽车水平的技术,涡轮及机械增压,可变气门技术(可变气门行程和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及vis可变进气歧管技术),燃油直喷技术,占了一样,可变气门正时技术。音响系统不错,韩国的电子工业水平不次于日本。
由于品牌小在质量上不敢偷懒。保养维护费用和价格低,如果不看性价比,所有的韩国车肯定进入倒数行列。但是正是这种价格优势,使得韩国汽车获得了相当高的性价比,也打乱了整个中国市场。没有伊兰特,桑塔纳3000还在卖18万。
(2)很多人嘲笑购买了伊兰特的车主没有品位,但是我觉得这些车主都是精明的,因为伊兰特的确具有很大的性价比优势,作为家用车,德国车光着脚都赶不上。因此,韩国人可以很骄傲的、很从容的在中国市场玩一把。 2007伊兰特用的是DOHC16v,vvt发动机,是高转速发动机,是适合跑高速的,中低速提速确实一般,超过100以后提速还是很快的,过磨合期后,拉到180(车上连我共三个人,就坚持2分钟,就降到140了,安全第一),油门还有余量,方向不抖,机器不变音。油耗方面算是一般,城市综合油耗最高8-9个多,长途6升油,毕竟它车身比桑3000还重。
(3) 还有一种声音说现代车质量不行,其实我在没有买伊兰特之前,也这么认为,现代车的品牌形象还不行,开了将近一年,我还是很满意的。我的朋友们同时期买的车子,雅阁2.4自动,思域1.8自动,凯越1.6自动,思迪1.3,除了雅阁外,其他车不比我的车强什么.
(4) 还有一种声音说依兰特车身轻。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伊兰特有多重,伊兰特1.6基本1.25吨,自动豪华1.315吨;桑塔纳3000是1.22吨;捷达 1.105吨;别克凯越1.25吨;三厢飞度(也就是思迪)1.068 吨 .丽威1.1 吨。思域1.18 吨。斯柯达1.6 1.28吨。
(5)韩国车的换代时间也是相当快的。就像三星手机一样,韩国人能够很快地把一些时尚元素放进汽车,然后用比别人快很多,便宜很多的价格,迅速扔给消费者,一大批被德国车迷嘲笑为不懂车的中产阶级,很快中弹,使得韩国车的销量很好。理由很简单,中国80%以上买得起车的人都不懂车。
(6)但是要说北京现代成功为时过早,韩国车低质廉价的形象很难改变。雅阁可以冒充高档车,但是索纳他永远不行,哪怕你配置在丰富,发动机数据再好看,有钱的主根本不会考虑。因此,每次韩国人小心翼翼的试图跨越级别定个高价的时候,都是惨败。索塔纳、索纳塔nf以及刚上市的雅绅特都遭到冷遇。也许有一天,北京现代可以直接改名为北京伊兰特。 我觉得韩国人除了刻苦开拓之外,还需要一些包容的心态。由于民族心理的狭隘,韩国车也透出了精致而不大方的感觉。能够真正包容世界对于韩国人来说很重要,开放国内市场,把汽车融入世界对于韩国车的进一步发展很重要。
(7)代表车型
悦动依兰特
发动机、底盘都一样,而且伊兰特的内饰用料方面确实要比悦动强,悬挂也要舒服(他们的前悬架都是麦弗逊式独立悬架,伊兰特后悬架是双连杆式,悦动后悬挂是拖曳臂式悬架,也就是半独立悬架),而且悦动还不带水温表,无侧灯,价格方面还是伊兰特实惠,悦动只是换了个外观、内饰,而且内饰,塑料件用得太多。 注:悦动前脸跟尾部很好看,大气时尚,内饰也好看,但是侧面不好看,显得又短又高,定位是家庭用车。伊兰特工作台不够时尚,外观中庸,侧面很好看,它衬黑色,家用也可,一般的公务也行。像目前流行的设计,例如悦动,前低后高的高顶设计,坐在驾驶室,前看不见车头,倒车时扭头看不见车尾。从这方面说,不如普桑跟伊兰特这类车型视线好,特别是在小胡同里转弯、倒车,感觉很明显。
伊兰特跟同级别、同类型的车型比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只有8-12万多,不要拿他跟高级车子比。车子呢,只是代步工具,如果是纯粹爱面子,买辆两千多万的布嘉迪威航还是不错的。
起亚的赛拉图,起亚公司是现代公司的子公司,比如伊兰特跟赛拉图,途胜跟狮跑,他们的发动机都是一样的,只是调教不同,个人认为起亚的车型赛拉图比现代的伊兰特车时尚一点 ,后悬挂多连杆,但没有后雾灯和空气循环,销量不如现代。此外,两品牌的发展趋势不一样,起亚主打中低端,现代主打高端(劳恩斯)
综合评价:
安全性能,但不能只注重安全性能,把车弄得很重,结果,动力,油耗,操控性变差。因为毕竟不是坦克车。张雨生开得是绅宝900一样死了。
操控性能
动力性能
有没有新技术(发动机,变速箱等)
维修保养配件费用,毕竟大家都不是大款
故障率,如果光出毛病,能急死了
性价比
新凯越1.6 依兰特1.6 明锐1.6 新宝来1.6 福克斯1。8卡罗拉1.8
怠速噪音:(分贝 49.9 47.2 60.6 48.0 59.8 46.6
60km/h噪音: 62.2 62.7 68.3 68.4 68.6 71.7
80km/h噪音: 63.9 64.4 69.1 72.1 72.3 72.9
前排坐垫长度: 510 510 500 495 500 505
后排坐垫长度 475 475 475 455 480 485
发动机技术 老 式 VVT 老 式 老 式 老 式 VVT-i
最大功率 78 82 77 74 91 90
最大扭矩 146 145 150 145 161 154
依兰特:各方面均衡发展
新宝来:空间改善大,坐垫长度短
明锐:噪音大,后备厢空间大
福克斯:噪音大,驾驶有乐趣
卡罗拉:怠速安静,后排座垫长
(8) 韩国车是可以的,韩国人是讨厌的
老是说,韩国有现代,三星,lg。问中国人吃过苹果吗,又高楼吗,有地铁吗。。。。。
我们中国有
联想,中石油,海尔。。。。,歼10,战略导弹核潜艇,中华神盾,相控阵雷达,飞船,卫星,cpu(龙芯),中型客机aj100,造船,大型工程车,丰富的农产品(中国人一筐一筐的吃),大明星(成龙,李连杰,李小龙),超级大城市,中医,国际影响力,体育成绩,比韩国公路都长的地铁,5000年的文明。。。。
中国没有
美国兵,整容术,
6. 国产品牌
相比韩国人,中国人短视,做事情不精致,开拓精神差(对不起,我是实事求是分析,没有贬低国人的意思),因此搞了几十年,总是落后于别人。这一点中国汽车尤其和中国足球类似。甚至在远远落于当初的同伴之后,中国汽车甚至还在讨论要不要民族名牌,甚至幼稚地认为,可以通过购买国外品牌发展国有品牌。老兄,你疯了!!!当一个国外品牌沦落到被中国人收购的时候,只能是一种原因,就是他已经根本没有内在价值了。举例,英国的MG罗孚,南京汽车收购MG罗孚的结局只能是惨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要有这种当官的制定政策,中国汽车永远发展不起来。
(1) 奇瑞汽车目前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要强调,我不喜欢奇瑞的做事风格,而且现在谈奇瑞的成功,也为时太早。奇瑞具有开拓精神,市场反应快,自我研发能力相对较强,这是他的优点;但是奇瑞同时过于浮夸,喜欢放卫星,喜欢唱高调,这是很危险的一个信号(因为奇瑞的老总总归是国有企业的代表)。因为奇瑞的成功,建立在少数几个车型身上,更重要的是,这些车型都或多或少的来自于国外。风云、旗云是根据大众西亚特一个被淘汰的车型改的,以后无论怎么改,都还是西亚特;QQ就是大宇的MARTIZ,这个奇瑞自己肯定清楚得很;东方之子和通用大宇的景程有着95%以上的近亲关系,如果除掉这些,奇瑞就几乎不存在了。因此,在放卫星、歌颂的同时,奇瑞老总应该每天问问自己,我们到底做的足够好了吗?此外,奇瑞要造精致车。奇瑞的车太粗糙了,东方之子的屁股难看的让人吐,QQ开了一年后,油漆就失去了光泽,新上市的A520明显就是赶进度的产物。那个难看,亏奇瑞还好意思说设计的漂亮!过于粗糙的设计,使得A520未上市就输给了兄弟中华俊捷,人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试想一下,如果奇瑞没有风云、QQ等引进车型打底,现在的日子说不定还没有华晨好过。因此,奇瑞与其高歌猛进,还不如卧薪尝胆,从地盘,发动机等等最精致的角度出发,用心好好的开发经典车型,不要过于激进,成为别人的追剿对象。从感情上讲,中国人都会支持奇瑞,只要东西足够好。另外,模仿和抄袭总要一个限度,否则以后官司缠身,企业信誉也很重要,奇瑞耍过上汽集团、耍过通用,这种对自身形象不利的事情最好少做。不过还好终于搞出了个涡轮增压。.
(2) 华晨中华,
这是个承载着一个国家名字的公司,现在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华晨的车比奇瑞精细,设计得漂亮,但是质量控制却还不如奇瑞。我觉得这主要是前期设计、调试不佳的原因,毕竟华晨的车从0开始的,而奇瑞实际上是引进了车型。华晨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华晨开发出的新车型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极力拥戴,这是国产车型之未有的荣誉,希望华晨能够从精致制造车出发,造出更好的国民车。
(3) 吉利汽车
透着浓重的浙江味,这和当初温州皮鞋的感觉一样,超级便宜=超级粗糙。那么破的小车,硬是按上个奔驰 S600的前脸,这个颇具中国特色(最早的温州鞋喜欢冒鳄鱼、滑轮天奴等名牌)。这么说丝毫没有贬低吉利的意思,因为吉利同样很值得尊敬。吉利是纯民营的企业,真正从零开始。他的车,设计、安全性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足够便宜。一开始就买夏历发动机组装汽车,由于吹嘘自己用的是丰田8A发动机还真的惹怒了日本人。不过吉利聪明,我不买你的发动机,我依样画葫芦做一个自己的不就行了,名字随便取。时间不长,还真的弄出来了,后来甚至自己搞出了AT的变速箱和 DVVT,厉害呀!!但是,温州鞋早就脱离了假冒低质的形象,现在的温州鞋是行销全球的好鞋了,不知吉利什么时候能做出行销全球好车呢?但愿李书福能够真正作出中国人的丰田车,而且是物美价廉的那种。
No user commented in " 转贴:欧洲车与日本车到底有何不同?为什么? "
Follow-up comment rss or Leave a TrackbackLeave A Reply